旁路由新思路——“互指架构”

旁路由新思路——“互指架构”

传统架构缺点 手动分流麻烦 每台设备需单独设置网关为旁路由IP,无法自动按规则分流(如仅代理国外流量)。 单点瓶颈 所有流量集中到旁路由,低性能设备(如树莓派)易成为带宽/CPU瓶颈。 故障难排查

传统架构缺点

  1. 手动分流麻烦

    • 每台设备需单独设置网关为旁路由IP,无法自动按规则分流(如仅代理国外流量)。

  2. 单点瓶颈

    • 所有流量集中到旁路由,低性能设备(如树莓派)易成为带宽/CPU瓶颈。

  3. 故障难排查

    • 旁路由宕机时,依赖它的设备直接断网,且无自动回退机制。

  4. 扩展性差

    • 难以支持多旁路由负载均衡或高可用切换(需手动干预)。

  5. IPv6兼容性问题

    • 若主路由分配IPv6地址,流量可能绕过旁路由,导致代理/过滤失效。

传统架构跟互指架构优缺点对比

对比项

传统旁路由架构

主旁互指架构

流量分流方式

手动(设备单独设网关)

自动(按IP/MAC/端口智能分流)

NAT问题

易嵌套(需优化)

可避免(旁路由禁用NAT)

性能瓶颈

单点压力大(所有流量经旁路由)

负载均衡(可多旁路由分流)

故障恢复

手动切换(旁路由宕机需改网关)

自动容灾(支持VRRP/Keepalived)

扩展性

(难支持多旁路由)

(灵活添加策略路由)

IPv6支持

兼容性差(易绕过旁路由)

完善(可策略分流IPv6)

互指架构流量路径

教程

想跟相关领域是小白说:你可以退出去了(或者看看下面的参考资料)

因为互指架构我不太会描述出来☹大佬们一看就懂~

旁路由OpenWrt相关配置

启动DHCP

wan口获取主路由iKuai分配的IP,并设置为静态

主路由iKuai新增wan2

获取旁路由OpenWrt分配的IP,并设置为默认网关

主路由iKuai新增国内IP表

流控分流➡分流设置➡多线负载➡自定义运营商

国内IP表:https://raw.githubusercontent.com/17mon/china_ip_list/master/china_ip_list.txt

主路由iKuai新增多线负载

主路由iKuai新增端口分流

源地址为旁路由OpenWrt的wan口IP

大功告成

你可以在旁路由上运行任何服务:如ADG、科学上网等

当旁路由失联时:会自动切换至wan1,避免全局断网

所以,尽情的造旁路由吧,无论如何都不会断网的(但是iKuai由wan2切换至wan1有1分钟的检测时间)

参考资料

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BV1NJ4m1H72V/?share_source=copy_web&vd_source=bbce07b2cb20bee8889e8133f04baf49https://www.right.com.cn/forum/thread-8252571-1-2.html

评论